【艺术·技法】邓幼堂笔下的粉彩山水

2019-08-08 14:38:57


山水之妙,苍古奇峭



粉彩山水作为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种主要门类,在我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。“仁者爱山,智者爱水”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山水画的爱好与执着的追求。幼堂先生便是当今艺术瓷界中著名的粉彩山水大家。


邓幼堂  溪山濯足图  瓷板

邓幼堂  溪山濯足图  瓷板(局部)

粉彩山水是国画山水在现代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,虽其表现介质不同,但其创作理念殊途同归。元代黄子久在《写山水诀》论画山水提出了“理”“趣”“韵”兼备的要求。“理”即指山水的规律如“远山无弯,远人无目”,“趣”则指山水的转定气氛,“理趣”兼备类似于“神形”兼备,“韵”则是与“俗”相对立的“士气”,即“逸墨撇脱的士人家风”。邓幼堂正是深谙“理”“趣”“韵”之道,使其成为粉彩山水画创作的根本要求。


邓幼堂  万壑松风  瓷板

邓幼堂  万壑松风  瓷板(局部)

    陶瓷绘画中画树木和画人物一样,也需要多进行实地观察和写生,要求熟悉掌握各种树木的生长性状、开枝的规律及其风格特点。邓幼堂笔下的各种树木枝干形象、皮纹、叶子,都各有不同。如松树表现出树干的苍劲有力,有的犹如游龙,有的挺拔傲岸,画出了它的精神气势;又如柳树,因其冬枯春发,所以描绘主干给人以枯老的感觉,而枝条却给人软嫩之感。

邓幼堂  茅屋清居图  瓷板

邓幼堂  茅屋清居图  瓷板(局部)

邓幼堂在创作中主张要尊重和掌握所画事物的一般规律。拿树木举例,即无论画什么树,其树干都应有正反面、弯直、遮叠等分别,因瓷上要表现这些和国画是有所不同的;还应该掌握料性的浓淡,以料来彩出光线的明暗,表现出枝干反侧曲折的自然姿态。先画主干,后画支干,然后画枝,最后画叶。远树不必画得过细,只画出主干即可,可以布置在沙洲、山峦,堤坡之上,使它呈现高低、大小、长短、远近的层次之感。


邓幼堂  溪山无尽图  双耳尊

邓幼堂  溪山无尽图  双耳尊(局部)

   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,邓幼堂笔下的山岩极具立体感。他认为,石头的立体感靠轮廓线条的轻重和转折来表现,宜画得硬而有力。由于地质结构不同,各种山岳具有多种多样姿态,因而表现的方法也就不同。一般画山是采用勾、皴、彩、点等方法。所谓勾,就是勾勒山的外部轮廊,所谓皴,就是画山的皱摺;所谓彩,就是用彩笔把皴成的线条彩成一体,构成山的明暗面;所谓点,就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加点,作为远山的树影。


邓幼堂  云林烟树图  瓷板

邓幼堂  云林烟树图  瓷板(局部)

北宋画家郭熙在《林泉高致·山水训》中称 “山有三远”,即“高远” “深远”和“平远”。这在邓幼堂的山水画中同样也可显现出来:即平远要分出层次,在景物布置方面,可以多画上一些堤岸、沙洲、田野、桥畔、远树、亭阁等等,远山宜画出起伏的峰峦,并可以布置一些烟雾云彩;画山水又要烘托高远的意境,可以画出峦峰重叠,陡壁回转,高峰瀑布被云霏间断,云雾弥漫流动,气势浩大等等情景;而深远的画法便是居高临下,所能看到的情景,尽收眼底,画面上可以画出奇形怪状的山峰,个个如春笋矗立,山间雾气弥漫,隐约中能窥见亭台楼阁等建筑。


邓幼堂  石矶钓秋  瓷板

邓幼堂  石矶钓秋  瓷板(局部)

    邓幼堂认为,三远法能充分地表现出万水千山的气势特点,使画面表现出千峰耸立、万山重叠的姿态,使人顿感河山壮丽,意味无穷。这其中,“三远”既属于审美客体,又是审美主体,也就是追求一种超脱、平淡、豁达、澄澈、宁静的心理境界,而这种心理境界与审美客体的“三远”相融合,便会形成一种“见其大象”“见其大意”的艺术意境。

邓幼堂  溪山气清图  瓷板

邓幼堂  溪山气清图  瓷板(局部)

    当代粉彩山水除继承传统国画山水风格外,也在寻求突破传统不断求新。邓幼堂和他的“意境山水”也正是在现代与传统的互相协调与冲突中不断继承、创新与发展。他认为,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只有不断深入生活,分析研究陶瓷材质、色料属性,不断探讨新的表现方法、手段,才能更好的将粉彩山水画技艺继承发扬光大。


上一篇: 【艺术·品味】邓幼堂和他的“意境山水”
下一篇: 王昌虎 | 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