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商品分类

景德镇史话

2019-03-14 14:24:11

景德镇御窑厂


“中国瓷都景德镇”这七个字,概括了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,灌注了历代瓷业工人的智慧和劳动,显示了景德镇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巨大奉献。景德镇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,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单一行业发展起来的城市,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,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,是国家批准甲类对外开放地区,是中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生产基地。同时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根据地。在社会主义“两个文明”建设中,作出了新的贡献。

景德镇市历史悠久,自然环境优越。它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,境域毗邻安徽省的体宁、东至和祁门,本省的波阳、婺源、德兴、万年、弋阳。2005年,全市总面积为5256平方公里;市区面积422平方公里。

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,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,汉属豫章郡鄱阳县。东晋时称新平镇。唐武德二年(公元619年),划鄱阳县东部为新平乡,四年(621)置新平县。镇为县属,因在昌江之南,故又称为昌南镇。八年撤县,开元四年(716)复置,县治设在新昌江口,故称新昌县。开宝元年(742年)改名浮梁。镇先后隶于新昌、浮梁县。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年)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,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,并沿用至今。元代,浮梁县一度升为州,镇属州。明代州又改称为县,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。1916年,浮梁县治年从旧城(今浮梁镇)迁至景德镇。1927~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。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一团于76日攻克景德镇,曾建立景德镇市苏维埃政府,同时在里村建立浮梁县苏维埃政府。19344月,中共赣北特委曾在浮梁小源建立革命政权。后迁至程家山革命根据地扩至皖南边区。7月间召开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,成立皖赣特委和苏维埃政府。1935年,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,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的中心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国共重新合作,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新四军办事处,瑶里设有留守处。

1949429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景德镇和浮梁县。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。54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,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、乐平专区、浮梁专区、上饶专区。19536月,经政务院批准,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。1960年,浮梁县建制撤销,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。1983年,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,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公社、荷塘垦殖城(现均为乡)行政区域划归市辖。1985年,市辖乐平县和珠山、昌江、鹅湖、蛟潭四个区。1988年,经国务院批准,恢复浮梁县建制,撤销鹅湖、蛟潭两区。19929月,乐平县撤县建市(县级市)。2005年,景德镇市辖乐平市、浮梁县和珠山、昌江两区。

景德镇“水土宜陶”。全境处于黄山、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,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。东北、西部多山,群峰林立、岗峦重叠。最高峰海拔1618.4米。东南部多丘陵、平原。最低处海拔高度20米。气候属亚热带温热湿润型,热量丰富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,无霜期长。特征为夏热秋凉,冬冷春寒,四季分明。历年年平均气温17.1℃,历年年平均无霜期248天,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.5毫米,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.5小时。气候对自然植被、农业生产和瓷业生产都甚为有利。

境内自然资源丰富。地下蕴藏着优质的瓷土矿。城区东面45公里的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,是中国首先发现应用的制瓷主要原料。18世纪传到国外,国际上对这种特殊粘土都称为高岭土(KaoLin)。高岭村则成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向往之地。其它瓷土矿点星罗棋布,包括邻近各县共有170处之多。其储量经批准的生产控制数,可使用数百年。此外,尚有煤、锰、坞、铁、铜、铅、锌、金、大理石、石灰石、耐火粘土、海泡石、莹石等矿藏。地表资源丰富。古代以南山为主的周围群山,皆是松柴采伐之地。现在全市仍密荗的森林,面积达300余万亩,木材积蓄量700多万立方米。树木品种繁多,主要的乔木有杉木、马尾松、青岗栎、苦槠、栲树、木荷、樟木、楠木、麻栎、檫树等数十余种,灌丛类型的种类则更多。据1981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,市区森林覆盖率达54.15%,整个植被覆盖则达80%以上。

景德镇地处赣、皖之交,与浙江仅一县之隔,周围群山环抱。古代水上运输则具备较好条件。主流昌江自北至南贯穿市域,还有东河、西河、南河、小北河等主要支流以及纵横交错的数十条小河港,构成水上运输网络。当地以及邻县的窑柴瓷土,都可采用木船、竹筏运载,使窑柴与瓷土源源不断地从水路运来景德镇,供应瓷器烧造的需要。所产瓷器自昌江运往外埠,一条经鄱阳湖达长江,到长江上下游各商埠;一条经鄱阳湖通赣江,到赣南转广东;并由此而输往海外。水路运瓷,运载量大,可减少破损,自明以来运送御瓷均由水路,所以古代昌江水上运输繁忙。古人有诗曰:“坯房挑得白釉去,匣厂装得黄土来,上下纷争中渡口,柴船才拢槎船开”、“茅舍重重倚岸开,舟帆日日蔽江来”,说明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。

昌江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,岩层质坚耐侵蚀,河床也较稳定,河水含沙量甚微,冲淤现象不明显,河道下游水流平缓,水量、水质都很适宜瓷业生产。明《江西大志·陶书》中说:“陶厂景德镇……水土宜陶”。

景德镇陶瓷烧造源远流长,驰名中外。据乾隆四十八年《浮梁县志》载:“新平冶陶,始于汉世”。(新平即景德镇前身)。清雍正十年(1732年)《江西通志》上说:“唐武德二年(619)里人陶玉献假玉器,由是置务设镇,历代相同,宋以奉御董造”而乾隆《浮梁县志》所记是:“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,唐兴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”。“武德四年(621),有民陶玉者,载瓷入关中,称为假玉器,献于朝廷,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”。这些记载,说明唐时景德镇陶瓷器烧造己达到一定水平。五代,景德镇窑业有发展,瓷器造型多样。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湖田、白虎湾、胜梅亭(又名杨梅亭)等窑烧制的青瓷和白瓷,其中杨梅亭还是中国南方地区己发现的最早的白瓷产地。窑址分布于南河和市区近郊等地段,其窑场的规模、延烧的时间、窑器的品质,都是无与伦比的。

宋代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,首创青白瓷(又称影青),瓷器白里泛青,温润如玉。朝廷命御董造,北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),因置景德镇。后成为中国古代名镇之一。南宋时,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,技艺既精:“器尤光致茂美”,于是“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”。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。胎薄质坚,釉色晶莹,声音清脆,故有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磐”的美誉。产品风靡一时,行销各地。影响及于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安徽、浙江各地窑场,形成景德镇青白瓷系。

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。至元十五年(1278),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专门设置“浮梁瓷局”,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,进行督烧,管制甚严。并更景德镇税课监为提领。全国制瓷业逐渐向景德镇集中。这时创烧了卵白釉瓷(又称枢府瓷),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趋于成熟和釉里红初步创烧成功,以及在铜红釉和钴蓝袖的制作方面的一定成就,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。

据文献记载:明洪武二年(1369)在景德镇设陶厂,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(1402),设置御器厂,专烧宫廷用瓷。有官窑20座,宣德时(14211485)增至58座,各有专用。朝廷内府每年提出式样,委派中官督造,制品有极高成就。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,产品质量提高,隆庆时的“崔公窑”万历时期的“壶公窑”,都是民窑中的著名者。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、官搭民烧的局面。明代历永乐、宣德、成化、嘉靖、万历诸朝,景德镇的青花、白瓷、彩瓷、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,真是五彩缤纷,繁花似锦,至精至美之瓷器,莫不出于景德镇,于是景德镇发展为“天下窑器所聚”的全国制瓷中心。

清初,曾恢复官窑生产。根据县志载,顺治十一年(1654),奉造龙缸未成。十六年奉造栏板亦不成。康熙十年奉造祭器,陶成分限解京。十九年御窑厂烧造御器,后派官驻厂督造。此后,景德镇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臻于鼎盛,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。这期间,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。康熙时期的青花、五彩、红釉、素三彩;雍正、乾隆时期的粉彩、斗彩、珐琅彩,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,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。所以嘉庆时蓝浦在《景德镇陶录》中写当时的瓷业是“器则美备,工则良巧,色则精全,仿古法先,花样品式,咸月异岁不同矣。而御窑监造,尤为超越前古”。并列举了当时景德镇著名的窑,有康熙年间的“臧窑”、“郎窑”,雍正年间的“年窑”,乾隆年间的“唐窑”。嘉庆以后,瓷业生产日渐衰落。咸丰五年(1855)御窑厂停办,同治五年(1866)曾派员谋兴复御窑厂未成。民窑也一蹶不振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7),江西巡抚奏请办景德镇瓷器公司,三十一年曾订定瓷工章程。宣统二年(1910)正式成立江西瓷业公司,终因内战频繁,国力衰竭,无法挽回衰颓之势。

景德镇的瓷业工人,以己之所长奋力与外瓷抗争。自清末至民国,仿古瓷、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,许多雕塑能手,彩绘画家等优秀艺人脱颖而出,“珠山八友”就是其中一例。广大瓷业工人的努力,使景德镇的传统技艺得以保留。民国18(1929)1月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提请省政府会议通过在景德镇设立陶务局,办理关于瓷业的指导及改良事项。同年11月又经省政府通过《整理并发展本省瓷业方案》。19年陶务局归并于省立工业试验所的陶业股,21年划出改组为陶业试验所。24(1935)陶业试验所停办,另设陶业管理局于景德镇,由杜重远主持,并创立陶业人员训练所,制订陶瓷工业的改革措施,但不久杜氏被迫离镇,改革未能成功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景德镇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,仅有30多座窑生产,瓷器产量急剧下降。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当局又发动内战,瓷业进一步受到挫伤。至解放前夕,全镇只剩下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实际上处于失业的工人。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已是奄奄一息了。

19494月景德镇解放建市,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,恢复瓷业生产,回收流散的技术工人,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,并组织生产自救。对私营工商业则给予低息贷款,帮助疏通供销环节,调动他们复工开业的积极性。19498月着手筹建地方国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,1950年正式开工生产。同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瓷业公司。1952年开始“建国瓷”的试制,这对恢复和发展传统技艺有着重要意义。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走上发展的道路。虽然其中由于诸种原因的影响,曾一度出现过停顿萎缩,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,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变革。

——陶瓷工业在恢复的基础上向前发展,时间为1949~1957年。这期间,一是整治了旧社会留下来的创伤,迅速恢复瓷业生产;二是经过多种形式、多种渠道,树立国营工业的优势,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,实现合作化和全行业公私合营;三是逐步进行技术改革,包括原料精制采用水波池、炼泥机,瓷器成型用机压和注浆,窑炉烧炼首次采用煤柴合烧等。1953年到1957年底,产量年平均递增31.6%1957年日用瓷年产量2.76亿件,电瓷2976吨,产值5938万元,超过历史最高水平。

——陶瓷工业在调整中曲折前进。从1958~1965年,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。成功之处,首推窑炉的改革,一是在1951年开始的中小型瓷窑以煤烧瓷的基础上,1957年试制、试烧大型倒焰窑成功。二是在1965年试制、试烧连续烧成的隧道窑成功,这种窑具有生产连续化、周期短、产量多、质量高、降低燃料消耗50%、减轻劳动强度的特点。窑炉改革结束了千年以来以柴烧窑的历史,每年能为国家节约近30万立方米木材。同时它开拓了瓷器烧炼的新路,也促进陶瓷工业多门路的发展,如建筑瓷、电瓷、耐酸瓷、纺织瓷、砂蕊、瓷手模、瓷球磨坛和球磨子等工业用瓷的生产。这期间的失误,是反右扩大化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,过急地把一些企业转化为全民所有制,在生产上片面追求高速度,造成比例失调。三年困难时期,日用瓷产量一再下降,到1961年只有7304万件,其中出口瓷为3137万件。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,陶瓷工业曾一度处于困境。从19628月起,贯彻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八字方针,各项工作都进行调整,陶瓷工业生产也逐步回升。当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.06亿件。其中出口瓷3137万件。到1965年,日用瓷产量达到1.74亿件,其中出口瓷增至8002万件。与1957年比较,日用瓷产量虽未赶上当年水平,但出口瓷产量却较前增加。这期间在瓷业工人中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度,在生产技术中实现了成型流水作业线、双刀压坯机、循环双管施釉机等1460个新技术、新工艺项目,陶瓷工业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。

——陶瓷工业遭受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破坏而跌落。从1966年开始到197610年时间,各级领导“靠边站”,陶瓷工艺美术家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,各项规章制度遭到废弃,许多传统产品视为“四旧”被砸烂、被禁止生产。后又以“瓷器不能打仗,不能当手榴弹甩”为由,对陶瓷单位大砍、大拆、大转产。远东第一流的现代化景德镇瓷厂被砍掉,陶瓷研究所、陶瓷学院和陶瓷学校等教育研究单位被拆掉,13个大瓷厂被强令转产汽车、拖拉机、电池、螺丝等产品,大批厂房、机械设备、科研仪器、检测工具被拨作他用,工程技术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,四个瓷石矿被划走。到1976年,陶瓷品种由1000多种减少到400多种,质量下降到一级品率只有20%多,全系统企业亏本达1300多万元,景德镇的陶瓷受到严重的破坏。

——景德镇瓷业重新振兴,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,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市党政领导机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,到1985年,日用瓷产量达2.89亿件,比1976年增长48%1994年,日用瓷产量4.01亿件;2000年,日用瓷产量、日用瓷品种发展到1000多种器型,2500多种花面,旅游瓷、仿古瓷、民族用瓷的产品有很大发展,并且有一批名优产品获得国际金奖和国内金奖、银奖。建筑卫生瓷和工业用瓷都在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。1985年全市釉面砖总产量达386.2万平方米,为1956年的10倍。工业用瓷包括电瓷、纺织瓷、砂蕊、蜂窝瓷、耐酸瓷、瓷手模、瓷球、球磨瓷钵等都有很快的发展。特种陶瓷广泛应用于机械、电子、光学、航空、航天等领域。全市生产高技术陶瓷的企业有7家,技术力量强,设备条件好,检测手段齐全,许多产品在全国居领先地位,有的还属国内首创,填补了国内的空白,因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,并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。

20世纪80年代末,景德镇陶瓷工业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,旧中国遗存的2493个小作坊已经演变成机械化、自动化、现代化的大瓷厂,全市共有陶瓷工业企业121家,职工7.03万人;过去单一的日用瓷生产,已发展为日用瓷、建筑瓷、卫生瓷、工业瓷、高级技术陶瓷多门类的瓷业生产;过去分散的服务性行业生产,现在已建设成为一个包括原料勘探、矿山开采、陶瓷机械、耐火材料、石膏模具、陶瓷匣钵、瓷用化工、窑炉安装、瓷器包装等协作配套的系列生产;并把单一的陶瓷生产经营,发展成为包括生产、流通、科研、设计、文化、教育、考古、旅游在内的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。产品不但遍销国内市场,而且享誉世界,行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1997年,陶瓷工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,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改制,公司31户企业进行全面改制。2000年,公司深化改革,所属24个企业全面进入改制状态。

景德镇是国家首批公布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陶瓷文化是其主体。在众多的古文化遗存中,已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的有湖田古窑遗址,列入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有浮梁镇北宋红塔和湖田、塘下、杨梅亭3处古窑址,市级文物保护点44处。现有陶瓷馆、陶瓷历史博物馆、古窑瓷厂、文物商店以及其它有关文博单位,为收藏、保存、考古、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,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和专家的青睬。其它文化事业亦有很快的发展。1985年,市区共有较大文娱场所10处,彻底改变了旧时面貌。市电影公司下属186个电影放映单位。除市图书馆外,还有185个基层图书馆分布城乡。市电视台3个频道同时播放电视节目;市广播电台每日3次播音。新华书店有两处综合门市部,还有7处国营图书经营单位和217个发行网点。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《景德镇报》,从1949511日创刊以来,历有变动,19555月复刊,1967年停刊;1981年恢复。公开发行的刊物有《景德镇陶瓷》、《陶瓷研究》。以陶瓷为题材创作的电影剧本有《瓷娃娃》、《滴水观音》,分别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拍制,填补了市电影创作的空白。还有一批文艺、戏剧、音乐舞蹈、美术、书法、摄影作品发表、展出或演出,反映瓷城特色,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。

秦汉间有吴芮,秦为番县令;汉兴,封为长沙王。《昌江风土记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生于(浮梁)东北乡”、“吴芮旧居在浮梁县东北六十里。”宋代以来,位居中央宰执一级者4人,嘉祐间程节,镇市都人,先为广粤安抚使,镇守边陲,后任枢密副使;绍兴间程克俊,二十六年任参知政事;汪澈,桃墅人,绍兴间先任参知政事,后为枢密使。明代戴珊,任左都御史。此外,还有尚书程瑀,及李涧、李椿年、余时言、李遇龙、李芝才、朱一桂等6侍郎;地方官吏知州以上者10余人。其中不少有建树。如李椿年推行经界法。朱貔孙兼国史院编修官、实录院检讨官,文章敏捷。朱元礼倡导理学,与朱熹迭相往还,朱熹称他高识笃行,鲜与伦比。史邈辞官授徒讲学,著有易传、春秋发微,人号为江东夫子。元代吴迂“力探理窟”,曾兼长长芗、双溪二书院,著作甚丰,永乐年间诏集经书性理大全,多引用他的说法。明成化年间,程廷拱在广西任右布政使,曾著《贞庵集》12卷及《广西省志》8卷。清代邓梦琴任汉中知府,著有《洵阳县志》、《宝鸡县志》及懋亭文稿、别稿、诗稿等20卷。在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,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牺牲的革命烈士1673人。其中如余金德,在景德镇及其他地区担任领导工作,后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一副主席。还有其他一些革命领导人为革命事业献身,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。

景德镇以陶瓷著称,陶人、陶文是该地独有特点。在陶人中,有被尊为陶瓷业师主的晋代赵慨,明代人为其建师主庙,影响及于后世。明代有神化了的瓷工童宾,被祟为“风火神”,立有风火神庙,年希尧、唐英都为它写记。有陶瓷制作名家昊十九,他所制卵幕杯,薄如蝉翼,莹白可爱,被视为国之珍宝。此外还有包装工人郑子木,系“白围裙”运动的工人领袖。民国初,有擅长各种画技的绘瓷名家,如擅长工笔人物花鸟的汪东荣、擅长神佛的周小松,擅长仕女的汪晓棠,擅长花卉翎毛的许尚礼、潘鼎钧,他们的作品受到国外识者的欢迎。稍后,有精于画青花的王步,人誉为青花大师;有着意以国画手法装饰瓷器的“珠山八友”,形成新的流派。曾龙升的陶瓷雕塑,巧夺天工。新中国成立后,陶瓷技艺发扬光大,新秀如雨后春笋。80年代后期编入《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》的就有41位美术家、雕塑家、设计师,是瓷都陶瓷艺苑的精英。其中如全国工艺美术家王锡良,所制作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;陶瓷美术家张松茂、章鉴、李进等16人设计、绘制的大型瓷壁画《井岗春色》,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;著名女画家汪桂英的《雪山探宝》、《葡萄坛》、《狮子戏球》、《青竹》等色釉装饰,都获名家赞赏;陶瓷学院副教授施于人曾参与首都国际机场巨型陶瓷壁画《森林之歌》的设计绘制,获国内外许多报刊介绍和好评;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先后创作数百件作品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,有艺雕才子之称;美术家唐自强创作瓷雕《六鹤同春》,是邓小平同志赠送外国的礼品;秦锡麟设计的产品器型新颖,彩饰幽雅高洁,被命名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还有身怀绝艺的老艺人的如饶炳良,制作八方万件花瓶;利坯能手洪国忠,手工利出簿胎瓶;曾赴美国作技术交流,观赏者叹为神奇。

与景德镇瓷器有关的人与文,唐有柳宗元写的《代人进瓷器状》,宋有蒋祁写的《陶记》 (一说著于元代),明有王宗沐写的《江西省大志·陶书》和宋应星写的《天工开物·陶埏》,清有佚名作者所写《南窑笔记》,唐英著《陶治图编次》,朱琰著《陶说》,蓝浦、郑廷桂著《景德镇陶录》,民国时期有郭葆昌的《瓷器概说》、江思清撰的《景德镇瓷业史》、黎浩亭编撰的《景德镇陶瓷概况》、向焯编撰的《景德镇陶业纪事》等。建国以来,1963年有江西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的《中国的瓷器》,1982年有中国硅酸盐协会编的《中国陶瓷史》,其中景德镇瓷器均占一定的篇幅。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刘新园,所著瓷器考古文章,已被国外报刊登载,其本人曾多次赴国外讲学。

景德镇市山川秀丽,古迹甚多,是旅游胜地。宋汪肩吾《昌江风土记》说“其山川林木,望之郁郁疏秀,泉甘而土肥,亦美壤矣”。近人有诗曰“金风送爽碧天高,赣北秋光分外娇,长忆浮梁风景好,赤栏杆外柳千条。”从不同角度道出景德镇市自然风景的优美。

市内,珠山位于市中心。山的南麓是御窑旧址,山巅有亭阁。唐为聚珠亭,宋称中立亭,明天顺间建朝天阁,成化间号冰立堂,万历初建环翠亭,清雍正称文昌阁,民国时重建,称龙珠阁。建国后,多次修茸,80年代拆倒,仿明时建筑重建,焕然一新。巍巍古阁,吸引着国内外游人。莲花塘,位于城区东北角,内外二塘相连,水光山色,交相辉映,景色迷人。宾馆位于塘畔,是一个非常舒适、幽雅的环境,国内外来宾均下塌在此。附近有陶瓷馆,陈列历代珍贵陶瓷产品近3000件,集古今陶艺精华于一室。城西有古陶瓷博览区,内分古窑瓷厂、明清民间建筑群,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,是别具一格的游览区。

城区周围存许多名胜可资游览,古瓷窑遗址已发现的即有30余处,其中著名的有东河区域的古瓷窑址、南河区域古瓷窑址、湖田古瓷窑址、白虎湾古瓷窑址、杨梅亭古瓷窑址、湘湖街古瓷窑址、塘下古瓷窑址、董家坞古瓷窑址、高岭古矿遗址等等,是陶瓷考古的专家学者和陶瓷爱好者必欲亲临一睹的古迹。


上一篇:“高岭土”的故事
下一篇:粉彩瓷的装饰特点及雍正粉彩浅析